博物馆开展小班制线上导览,是“社会处方笺”的新可能?
打开电脑、点开链接,画面出现一张张图片,线上展览虽然为观展提供了便利,但总是少了些实体参观的趣味。对此,任职于牛津大学花园、图书馆与博物馆(GLAM),负责策展与社区参与的 Beth McDougall,便从其实践经验出发,介绍她是如何透过社会处方笺进行有温度的交流,将线下的感动带到线上。
Beth McDougall
“社会处方笺”对线上展览进行补充
我们常常听到很多观众表示参观展览会让他们感到放松。根据英国智库 New Economics Foundation 研究显示,博物馆宁静的气氛让人专注于当下,可以帮助平复心情、克服恐惧、舒缓焦虑,以及因为压力而产生的负面情绪,甚至对失智症与心理疾病都有帮助。
在英国,如果有人因为慢性或心理疾病就医,医生并不是如过去一样开药给病患吃,反而是帮病患开立“社会处方笺”(Social prescribing),原因是许多病患其实是长期与社会脱节,缺乏人际互动而导致生病,与其不断吃药,不如想办法增加他们的社会参与度。
因此,便诞生了关注病患喜好与兴趣的社会处方笺,以非临床的方式来减缓病患的身心疾病,并结合当地社区资源,提供照护,让病患可以无障碍地与人互动。
社会处方笺在英国并非药物处方笺,而是由医疗照护单位依病患状况转介至服务连结者(link worker)进行了解,再媒合当地组织提供服务支援,因此,不是医生也可开立处方。
至于适用对象则包括慢性病患者、精神障碍者、独居年长者,以及弱势族群。除了英国之外,包括加拿大、澳洲、纽西兰、新加坡、芬兰与日本等国,皆已采纳实施,一来可降低社会资源分配不均,二来能减缓国家医疗的负担。
然而,因为疫情的关系,许多实体展出被迫取消,在线展览大多是以 VR 方式,将展出原封不动地搬到网络上,这让许多博物馆朝着增加互动的方向设计。但是,一般在线结合线下的形式依旧是单向刺激,无法形成融洽的横向交流,而社会处方笺的特性刚好可以补足这个缺口。
任职于牛津大学花园、图书馆与博物馆(GLAM),负责策展与社区参与的 Beth McDougall 对此指出,博物馆在导览时如果想要满足互动,就会增加参观时间,导致观众参观疲劳;要是按部就班进行导览,则会牺牲参与度,降低观众的观展兴趣。最后她发现“小班制”反而是最适合在线观展的方式。
策展人的“小班制”在线导览观察
一般的导览分为两种:一种是团体导览,聆听导览人员解说,等到解说完再回头看作品,为了配合大家,通常没有时间讨论;另一种是自己戴上解说器,站在作品前聆听相关信息,不过也会少了人与人的交流。而“小班制”的在线导览因为人数少、时间弹性大,反而更能妥善照顾每个人的需求。
例如进行在线导览的时候,为了加强观众的互动,触发彼此讨论的机会,在数字工具的设计上可以增加趣味性的视觉与听觉辅助,譬如便于观众讨论的动态贴图、彰显情绪的表情符号,毕竟要先形成参与,才会有沟通。
Beth 在研究在线导览时也发现,让一位受训过的导览员带领 8 名观众能达到最佳效果。除了作品讲解,更重要的是营造一个彼此信任的环境,因此可以设计在线奖励来鼓励观众发言,“许多人听到要打开镜头和在线发言时,可能就会有所保留,其实只要先有一个开启话题的作品切入,让大家想讲的时候再讲就好。”Beth 说道。
牛津大学博物馆体系中的线上展览
在线展览的触角可应不同议题延伸,并开设不同的专场,比如邀请策展人来分享策展心得,或是找艺术圈的 KOL 聊聊疫情前后看展的差异,引导观众聚焦特定作品,畅谈观展心得。
在限制中继续尝试
当然,在线观展导览仍会面临一些限制,像是科技辅具运用的熟悉度等。有时候参与者并不是那么熟悉数字工具的运用,常常在导览或是讨论的过程中,产生不流畅的状况,例如忘记关/开麦克风与镜头,或是荧幕的分享等。不过,随着熟悉度增加,这些问题都能迎刃而解。
其实,博物馆不只是让人走进一个时代,更是要透过展览走入观者的内心。我们已进入数字时代,不管是位处于何地的博物馆,皆须在实体与在线活动中,找出最适合大众的观展方式。期待我们可以透过在线展览,用艺术将彼此连上,继续找寻更多可能性。
来源:crossing